全国铁路调整运行图 多线路动车发车间隔10分钟

来源:新华网  2014-12-15 11:43:31  责任编辑:李建国

    零时起进行新一次运行图调整,这是自2007年以来铁路最大幅度的一次调图。调图后,全国铁路开行旅客列车总数达到2447对,其中动车组列车1330对。此番调图,多线路动车发车间隔达到10分钟左右,“公交化”程度更加明显。

    铁路调图进入“高频时期”

    中国铁路运行图调整,经历了从“多年一调”到“一年多调”的变化。1993年全国铁路调图后,历经4年,于1997年重新调整。此后,随着铁路不断提速,铁路运行图也随之调整。

    2008年8月,中国第一条350公里时速等级高速铁路——京津城际高铁通车运营,自此中国铁路进入“高铁时代”。随着高铁里程越来越长,动车数量也越来越多,运行图调整也越来越频繁。自有高铁后,中国铁路运行图一般一年一调,到去年开始一年两调,调图已成为中国铁路常态化工作。

    据悉,此番铁路调图,是自2007年以来铁路最大幅度的一次调图。调图后,全国铁路开行旅客列车总数达到2447对,其中动车组列车1330对。

    针对此次大规模调图,分析认为,旅客出行对于铁路的需求,特别是对高铁的需求逐渐增多。探亲流、旅游流、商务流叠加,高峰日出行量不断创新高,铁路必须适应这种变化,动态调整列车运行图。

    列车速度环境将提升

    此次调图对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进行了优化,京沪、京广、京哈高铁,石太客专,以及杭深等干线运输能力得到扩充。其中,京沪高铁最繁忙区段开行动车组列车101对,京广高铁最繁忙区段开行动车组列车100对。

    增开动车组列车的同时,铁路“老产品”普速旅客列车品质也将得到提升。实行新的运行图后,部分普通旅客列车的旅行速度进一步提升。如杭州至哈尔滨 1470/1,1472/69次改为特快列车,全程运行时间压缩16小时59分。部分普速旅客列车改为空调列车,旅客乘车环境得到改善。

    新图实施后,全国列车一多半是动车组列车。特别是在一些繁忙的区段,高铁列车每隔三五分钟就有一趟。在“提速”同时保障安全成为公众关注的课题。有专家指出,铁路越发展,越要重视安全,特别是要绝对保障旅客的出行安全。今后东北的高寒动车要一直开到东南沿海,这对铁路车辆装备维护、科学调度指挥都提出了很大考验。

    中国铁路总公司要求各单位、各系统要对新图变化情况进行认真梳理,对涉及变化的每一个环节,都要制定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。一定要克服“准备不充分、方案不细致、责任不明确”等因素引发安全问题。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调度部副主任祝建平表示,“为了确保万无一失,铁路各单位在调图前都要对所有行车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。同时,在新图实施过程中制定相应的设备质量控制保障措施。满足新图列车开行要求。” 

    高铁动车运营呈“公交化”

    据悉,调图后,济南铁路局的列车由现在的245.5对提高到255.5对,其中动车组列车占到131对,比例达到51.1%,动车组列车首次超过普通列车。京沪高铁安排的旅客列车达到119对,其中日常线109对、周末线10对。至此,济南到北京的G字头和D字头列车数量增加到76趟,平均每5-10分钟就有一趟列车出发,“公交化”程度更加明显。

    成渝地区至上海、杭州、南京、厦门、福州、武汉等方向的乘客,调图之后将能坐上动车组列车,最长压缩时间超过26小时。成都至上海、杭州、福州间最短运行时间分别为14小时58分、15小时和15小时12分,比现行分别压缩4小时57分、17小时50分和26小时14分。客运专线普遍实行日常、周末、高峰三种运行图。

    7月1日起,济南铁路局新增开青岛至杭州东、青岛至长沙南等多趟高速动车组列车,从而使得济南至青岛间每日G字头和D字头列车达到38趟,调图后,济南至青岛动车组列车的平均发车间隔为20分钟,早中晚高峰期的发车间隔仅有10分钟左右。

    分析指出,本次铁路调图的实施,让京广、京沪等繁忙线路运输能力得到扩充的同时,使得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、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间新开了直通快速旅客列车,填补了多个地区间、城市间没有直通旅客列车的空白。(王磊)

相关新闻

融媒体矩阵

想爆料?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-67562054,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(@河北新闻网官方)或通过投稿邮箱:(hbrbwgk@sina.com)提供新闻线索;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@126.com,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。
  •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: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
  • www.hebnews.cn copyright © 2000 - 2015
  • 新闻热线:0311-67562054 广告热线:0311-67562966 新闻投诉:0311-67562994
  • 冀ICP备 09047539号-1 |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:1312006002
  •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冀)字第101号|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
  •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